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653|回复: 0

[吴堡] 吴堡县名由来再证考——吴起与吴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3 12: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宇翔

        长期以来,吴堡乃至整个陕北地方史研究领域对于陕北一些地区的“吴儿城”、“吴儿堡”遗址(包括吴堡古县城)的历史和由来,有一种错误的解读和认识,即认为“吴儿城”、“吴儿堡”是因为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统治者赫连勃勃用来安置俘虏的东晋降卒而得名的。而吴堡县名的由来也与赫连勃勃和东晋的俘虏“吴人”有关。根据是唐代《元和郡县志》上的一段记载。但《元和郡县志》上记载的吴儿堡在龙泉县(今绥德)西北四十里,今绥德县四十里铺附近,不在今吴堡古城。而陕西著名作家高建群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更直接将吴儿堡的传说演绎成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
        吴堡县文管所所长宋铺生《吴堡春秋》: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统帅北伐军攻下长安,灭掉后秦,只留12岁的幼子刘义真率部分兵力守长安,自己率主力军南返夺取帝位。而赫连勃勃乘机率骑二万,沿秦直道南下长安,很快击败刘义真,迫其退守洛阳,夺取了关中。于418年春称帝于霸上(西安东),改元昌武元年,于11月还都统万城。此时大夏势力达到极点,史载:“南阻秦岭,北薄于河,西收秦陇,东戍蒲津(《读史方舆纪要》)。”相当于今天的陕西中、北部,宁夏东南部,内蒙古和甘肃的一部分。赫连勃勃从长安返回时押回一批被俘的所谓吴人,安置于陕北各处堡寨为奴,时人呼之“吴儿城”。现绥德、横山、神木、吴堡等县都有“吴儿城”、“吴儿堡”的记载,就是这个事件的反映。相传吴堡古城就是赫连勃勃安置吴人的吴儿堡,后改为吴堡寨。
        而对于以上的记载,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是孤证,也缺乏确凿的证据(出土地下文物和南北朝原始史料记载),而且其间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首先是,时间和环境都不允许。赫连勃勃击败东晋刘义真是在418年,而425年,赫连勃勃就去世,子赫连昌继位;而427年,北魏即攻陷大夏国都统万城。这期间不过是**年的时间,又一直处于战乱的环境,大夏国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在陕北分布这么广泛的“吴儿城”、“吴儿堡”来大规模的安置东晋的俘虏呢?如果真有那么大规模的安置俘虏的话,怎么不见正史上的记载呢?其次是,赫连勃勃击败东晋刘义真俘虏的东晋将卒的人数。刘裕已率东晋主力军队南返夺取帝位,刘义真留守长安的东晋军队不会很多,不然也不会轻易的被赫连勃勃的骑二万击败。所以估计赫连勃勃俘虏的东晋将卒的人数应在万人以下,即只有几千人。而其中的“吴人”恐怕不会很多,因为东晋军队里还有北府兵、沿途招募来的北方士卒等,不可能全是“吴人”。即使是纯正的东晋军队,也不可能全是所谓“吴人”。再次是,这些俘虏的称谓“吴人”也值得商榷。当时吴灭晋兴已久,东晋的俘虏应该称为“晋人”才对。当然,对于生长在吴地的人来说,称之为“吴人”也未尝不可,姑存之以待考。最后是,设置安置俘虏的“吴儿城”、“吴儿堡”不符合逻辑和大夏国统治者的利益。安置俘虏的“吴儿城”、“吴儿堡”都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这批俘虏一旦**,岂不是给大夏国统治者造成十分大的麻烦?而如果陕北这些军事意义十分重要的堡寨被用来安置被俘的东晋将卒,就必然要有专门的卫兵负责看守,耗费大量的兵力和财力,而且战时又是一个内部不安定的因素。而大夏国的统治者和当地人居然将安置俘虏的堡寨反而用俘虏来命名,称之为“吴儿城”、“吴儿堡”,更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岂不是雀占鸠巢,喧宾夺主吗?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遍布陕北的“吴儿城”、“吴儿堡”遗址(包括吴堡古县城)是所谓大夏国皇帝赫连勃勃用来安置东晋俘虏将卒(“吴人”)的地方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就提出了上文的辩驳意见和下文自己的观点,纯属一家之言,愿求教于方家,以供大家探讨。
        据清道光二十七年《吴堡县志》“舆地部”记载:“吴王墓,县北二十里寇家原,塚高数丈,故邱巍然。旧志按吴王之名无可稽考,相传邑以王受名,尤属不经,以旧志所载仍存之。”这是吴堡地方志上唯一一处关于吴堡县名由来的说法。清代已经无可稽考,认为是不经之谈。
        那么,吴堡古城和吴堡寨(县)名的历史和由来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在此我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测:“吴堡者,魏将吴起所立之寨堡也。”即吴堡古城最初是在战国时期由魏国西河郡守吴起所建筑的。这是我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吴起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与兵圣孙武其名,世称孙、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传,其所著《吴起兵法》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战策《武经七书》之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于是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乃以(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韩。”这期间,吴起与诸侯先后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地千里,威震天下。而据《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今天的陕北和晋西一带仍然有很多关于吴起的遗迹和传说。如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陕北吴起镇(今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相传就是吴起屯兵的地方。而吴堡黄河对岸的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吴城遗址,相传也是吴起所筑。据吴堡县文管所所长宋铺生《古今交通要冲——宋家川》一文考证:《柳林县志-道路》载:军渡至向阳沟官道:据《永宁州志》记载,战国时期,镇守并督修吴城为大将吴起,主持开辟了东通向阳沟(过黄芦岭达汾阳之向阳沟),西通军渡直达宁夏三边的官道。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吴堡就是**交通要道和吴起用兵的必经之路了。而黄河西岸的陕北地区在战国时期属于魏国的上郡、西河郡地,又先后属赵、秦地。是魏、赵、秦三国激烈用兵争夺的地方。据《史记》记载: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至赵武灵王十三年(前313年)的百余年间,秦、赵、魏三国对吴堡黄河对岸的蔺(今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地展开了激烈的用兵争夺。
        所以我猜测,吴堡的起源可能是吴起在陕北所建筑的一个军事寨堡。从地理位置来说,吴堡古城位于**大峡谷的黄河西岸,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东面是山西的蔺(今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为河东重镇。西北面是上郡(治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西南面是雕阴(今陕西省延安市),地处**交通要冲,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所以,吴起在河西一带用兵,是非常有可能在吴堡古城这个地方建筑军事寨堡的。而因为年代太久远,现已无法确切考证。但从吴堡境内发现的多处战国墓葬和出土的一些战国文物(魏国布币、秦国铜印、陶器等)也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证。而史籍中关于魏、秦、赵三国之间争夺蔺(吴堡黄河对岸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地的战争记载,更是为吴堡在战国时期即为军事要地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和证明。而后世在吴起所建筑的寨堡基础上又经过多次修建和修缮,几度兴废,发展成为历史上和今天的吴堡古城。而为了纪念吴起立寨堡、肇建吴堡城的历史,遂定名为吴堡,即吴堡古城和吴堡县名的由来。
        而赫连勃勃在吴儿堡安置东晋俘虏“吴人”的事情即使真有,也绝不是吴堡最初得名的由来,或许只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历史也往往有这样惊人的巧合。事实上,古代匈奴人将整个汉人都称之为“吴人”,陕北境内的“吴儿城”、“吴儿堡”遗址可能是从汉**始的历代匈奴人奴役汉人的堡寨。而吴堡境内的吴王墓经考古钻探已初步认定是战国时期到汉代的古墓,能否真正揭开吴堡县名的由来这个谜底,我们只能期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明和证实。
2010年夏定稿于吴堡

(作者系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太白诗社会,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