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清晨好!榆林生活祝你快乐开始新的一天!
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回复: 0

[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 枕上黄河|宋白釉“黄河诗”诗文瓷枕品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河文化博物馆 于 2025-3-25 16:09 编辑

千年酣眠处,黄河入梦来。
当夏夜暑气蒸腾时,古人如何安眠?

千年酣眠处,黄河入梦来。
当夏夜暑气蒸腾时,古人如何安眠?
一方刻着黄河诗的诗文瓷枕里,
藏着宋人诗意栖居的密码,
更凝固着中华文明独有的审美基因。
瓷上乾坤  方寸间的宋韵匠心
image.png
    这件长八边形瓷枕,通体素白如凝脂,釉色温润如玉,展现了宋代磁州窑“白如雪、润如脂”的极简美学。枕面两端阴刻的绞梗牡丹叶纹,线条遒劲如铁线银钩,花叶卷曲处暗藏流动的韵律。与同时期繁复的定窑刻花不同,磁州窑匠人以刀代笔,用深浅交错的刀法在釉下刻出立 肌理,让静止的瓷枕平添草木生长的生机。
image.png
细观枕面两侧的绞梗牡丹纹,花枝缠绕而不乱,叶片舒展却有度,正是宋代"格物致知"精神的物化呈现。牡丹作为"百花之王",在宋人心中象征着富贵绵长,与瓷枕"高枕无忧"的寓意形成双重祝福。磁州窑匠人独创的绞胎工艺,让泥坯本身呈现天然纹饰。但在这件瓷枕上,他们选择以阴刻技法营造立体感,既避免釉色遮盖诗文,又使纹饰与文字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节奏。这种设计考量,展现出宋代工匠对实用与审美平衡的深刻理解。黄河诗魂 刀锋流淌的液态史诗《黄河诗》群领空山不断头,东南西北复还流。三穹穴聚鱼千尺,九曲能行万里舟。神後浪翻垂后土,庙前波汲壮浦州。川运世界难阑截,也备江湖大海收。
    考古发现显示,磁州窑诗文枕常置于文人书斋,既是消暑用具,更是精神载体。工匠以刀代笔,将黄河的雄浑气魄镌刻在日用器物上,让“三穹穴聚鱼千尺”的浩荡,化作枕上可触摸的文化肌理。
诗中“庙前波汲壮浦州”暗含北宋漕运盛景。磁州窑作为北方最大民窑体系,其产品经黄河水道通达九州。这件瓷枕既是诗歌载体,更是黄河商贸文明的物证,釉面开片里藏着千帆竞发的历史回声。 image.png     值得注意的是,诗文未署作者名款,这与磁州窑“工匠留艺不留名”的传统相契。这种集体创作特征,使瓷枕成为黄河文化传播的活态见证——就像黄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宋人的诗句也在瓷器上沉淀出文明的地层。磁州窑火:民窑里的黄河叙事作为宋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始终与黄河文明同频共振。其窑址分布在漳河、滏阳河流域,制瓷原料取自黄河冲积平原的次生黏土。工匠们创造性地在胎体上施化妆土,如同给黄河泥土披上白衣,这种“化朴为妍”的工艺,恰似黄河儿女将苦难生活淬炼成诗的生存智慧。对比故宫博物院藏磁州窑“清沽美酒”诗文枕,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这件“黄河诗”诗文瓷枕更具地域特质。商旅枕着它入眠时,既能感受釉面的清凉,又能触摸枕上的诗句——这何尝不是一种最早的文化IP?当窑火在太行山下明灭,黄河涛声已在瓷器纹样里找到永恒的回响。
编辑:高皎审核:薛晓华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