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88|回复: 0

[定边] 定边秦腔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1 13: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处三秦北端的定边县,自古以来就辽阔壮美,这里既有雄浑壮观的大漠风光,也有深沉厚实的黄土山坡;既有璀璨夺目的盐湖,也有储量丰富的石油;既有千变万化蕴意深厚的剪纸,也有亘古传唱久听不厌的信天游;既有陕北汉子的粗犷豪迈朴实厚道,也有塞北女人的心地善良淳朴温柔;既有香酥可口的炉馍馍,也有十里飘香的剁荞面……岁月柔化了曾经荒凉的边塞,时光濡湿了过去贫苦的生活,勤劳朴实定边的人,一辈辈一年年的看着秦腔,建设着美丽富饶的新家乡。

  定边虽是三秦大地的支脉,但是很多定边人不会唱秦腔,可定边人却喜欢看秦腔,把看秦腔说成是看戏。平淡的岁月里,他们琢磨着秦腔的戏曲艺术,品味着戏里戏外的人生,感悟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劳苦的岁月因为有了秦腔而韵味悠长,沉重的生活因为有了秦腔而得以放松。赶会看戏是定边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戏在生活中的就像盐在调味品中一样重要。

  解读定边人看戏的那份浓浓的痴情,重温定边人看戏时那些醇香绵长的故事,体味定边人把戏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你就会明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奇迹,你就会感悟到在苦难的岁月里为什么能够结出苦尽甘来的幸福甜果!

  远去的岁月逝如流水,掬在手心却又从指缝散逸,就像一幕幕戏剧从眼前飘过,又像一声声秦腔从耳畔飞过。慨叹岁月如梭的人们一个个老去,在流淌着的时光里,追逐梦想的人们把辛勤的汗水慷慨的倾洒在厚实的土地里,把青春的美丽无悔的镌刻在黧黑的皱纹里,把欣慰的笑容骄傲的积淀在醇厚的回忆里。当回忆如月光漫洒在心灵之地,你就会想起在定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飘逸的魂牵梦萦韵味深长的秦之声。

  且让回忆的浪潮翻卷起旧时的浪花。六七十年代,定边偏僻的农村还没有进入电气化时代,老一辈的人们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做着保守的梦,即使在梦里也没听过电灯电视这些新鲜玩意儿,他们在劳作之余最美的想法就是去赶会看戏。当时的安边镇算是定边县最大最繁华的旱码头,每年都有二月打春会、四月八庙会和十月农副产品交易会。会上走南闯北的商客慕名而来,既有靖边、子洲、绥德等地的日杂商贩,也有延安、吴起、志丹等地的骡马商贩,既有北部内蒙的盐粮商贩,还有西部宁夏的皮货商贩。起会当然少不了有秦腔剧团前来助兴,没有秦腔的集会必然冷冷清清的黯然失色。祖父说他们年轻时为了赶会看夜戏,下午耧一片地卸了牲口,然后步行三十多里去安边看戏,散戏后还要摸黑赶回去。而南部白于山区的人们总是要在天还没亮前,就得骑骡子或者步行百儿八十里才能赶上看上午的戏。那时的戏就像顿顿必不可少的作料,调剂着艰辛的生活。

  在我很小的时候,定边东滩几个乡镇都通了电,交通也比较方便,但那时电视少的可怜,闲暇之余,人们还是盼望集镇或者庙上起会唱戏。

  一听说街上贴出了起会的布告,十里八村的人们奔走相告,短短的几天就像要等几十年,然而从挂灯到唱戏还要等两天,于是大家都攒足了劲儿,拼着力气恨不得把所有的生活在那两天干完。即使见面了总是说着与赶会看戏相关的话题,“你多会儿看戏可呢?”,“不知道一共唱几天?”,“没听说是哪个剧团唱着呢?”……女人们总是为赶会做最充分的准备,要么把家人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要么把攒了好几年的布料子蹋一件新衣服,要么烙点馍馍或煮几颗鸡蛋当干粮。为了赶会看戏,还有人套驴车子专门把嫁出去五六十里的女子拖儿带女的接来,就等着去看戏。那是的我最怕大人不带去看戏,至今依然记得那个让我揪心的童谣,“拉锯扯据,外奶门上唱大戏,请女子、请女婿,不要脸娃娃也想去”。但每次我都会抢先扒在驴车子上,即使大人们故意拽也拽不下来。

  到了唱戏的那天,方圆百二八十里的人们就会三五成群的从七拐八拐的乡村小道上争先恐后的涌去。人人都打扮的喜气洋洋,有些女人还把自己精心的打扮一番,晒黑的脸蛋上搽着白白的面友,惹得有些爱开玩笑的人总是拿她们开涮,说是驴粪蛋上落了霜;头发梳的光光的,还抹着桂花牌发油,太阳一照明灿灿的,就像刚洗过一样;眉毛也描的黑黑的,那时的我猜想她们一定是用锅底黑描的吧。而且个个都穿戴的整整齐齐,越发显得精神焕发,有穿着确良衬衣,还故意把袖子捋的高高的;有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兜里还别着一支笔的;有穿料子裤,把裤边熨的楞楞的;有穿着高跟鞋,时不时的用手巾搽的亮亮的。逶迤小路上有步行着的,有骑驴骑马的,有套小车子的,还有骑自行车的。趁着赶会的时机,既有去卖瓜卖菜的,也卖猪卖羊的,还有约定去相亲的呢。我总觉得愿意在集市上相亲的妙龄男女简直是自降身价,双方家人攀拉着亲戚成群结队的打量着,就像去挑猪买羊那般场合,彼此窃笑着评价着。一路上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东家长西家短的说说笑笑,没觉得就要到了会场。

  还没到街上,路已被堵住了,街上到处是地摊,行人只能摩肩接踵的在窄道上满满前行,要是哪个孩子不小心,还可能挤丢了鞋。满大街都是琳琅满目的小商品,绚烂多彩看的人眼花缭乱。那些儿抑扬顿挫或者是阴阳怪调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的商贩会冷不丁呐喊一声,指不定会把人吓个马趴呢。会场另一边的搭着很多卖饭的帐篷,香喷喷的味道挑逗着每个人的食欲,那里有特色小吃炒洋芋卜拉子、炒疙瘩、炒煎饼、炒猪灌肠、羊杂碎,有足以让**快朵颐的大块羊肉、排骨烩菜、鸡肉摊馍馍,还有实实在在的主食羊肉臊子面、荞面饸饹、羊肉壳壳……孩子们到了小吃摊只能干瞅着不停的揩口水。

  好不容易挤到了广场上,戏还没开,人们早就占好了有利地势,把戏台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个严严实实,在远处的边墙(或寨子墙)上也挤满了人,有的人还趴在了树杈上,小孩子最会逞能了,他们拼了劲往戏台前面钻。台下有拉家常的,有说剧情的,有评论剧中角色的……说说笑笑很是热闹。其实,有些戏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但人们还是那么热情的期待着。天儿越来越热,有人用手遮着日头,有人用扇子扇着,还有头上顶着衣服手巾的。即使这样,没有一个人走开,也没有一个人捣乱。

  随着板胡大鼓声起,幕布缓缓的拉开了,喧腾的会场一下子静悄悄的,人们都睁大眼睛瞅着台上。戏子匠画着不同的脸谱,迈着着迥异的步伐一步三摇的出场了。抑扬顿挫的声音就像柔软的丝线,牢牢的牵引着戏迷的心,字正腔圆的唱词犹如颗颗闪光的珠玑,滚落在台上又弹射在观众的耳里,婀娜多姿的水袖好比天上的白云飘绕在看客的心中,五彩绚丽的服装闪烁着华光攫住了几百双眼睛,精巧细致的道具挠拨着戏迷的心,一板一眼的动作精确到位,一笑一颦的表情惟妙惟肖,一招一式的打斗精彩绝伦。好剧团好演员总是让人看了还想看,有些戏迷看得如痴如醉,有跟着节拍拍着大腿的,有无意中比划动作的,还有梗着喉咙极力控制情绪的,甚至有伤感哀痛偷偷抹泪的。随着剧情一步步的深入,大快人心时,博得了阵阵爽朗笑声;伤心欲绝处,还引得几人泪雨滂沱;奸险歹毒的角儿一出场,有人暗地里摩拳擦掌想打抱不平;可怜悲惨的人儿一露脸,就能博得大伙的怜悯之情。剧中那些受尽欺凌的人最终总能拨云见日,为非作歹的人结局定会凄惨收场,正直善良的人总是受到褒奖崇拜,**狡黠的人必然自食其果。在特定的年代里,赶会看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就像无可替代的柴米油盐一样,尤其年老人喜欢秦腔到了“宁可不吃饭,要把秦腔看”的境界。只可惜我那时看不懂戏,只是对戏子匠脸上的油彩和手里的道具感到好奇,有时候会偷偷的跑到戏楼后面的化妆间门口,挤来挤去痴迷的看演员如何化妆。至于生旦净丑还有唱做念打一概不懂,我好奇那些角色有的留着大胡子,有的背上插着小旗子,有的腰上箍着圆圈子,有的头上扎着两根羽毛,有的头发垂到地上。我不理解那些动作有何寓意,只见得有翻跟头的,有耍刀弄枪的,有抱柱子的,还有铡头的,当时我就想,要是真的死了,谁还愿意唱戏呢?

  虽然那时我看不懂戏,但我基本能分辨出戏里的好人坏人。小时候我经常跟祖父去看戏,每次总是缠着他给我讲戏。我祖父没有上过学,但他却能看懂戏,而且记性又特好,能记住大段唱词,偶尔还听见他会唱几句。他耳熟能详的剧目有很多很多,经常给那些看不懂戏的人绘声绘色的讲述《蝴蝶杯》、《三滴血》、《抱火斗》、《三娘教子》、《劈山救母》、《杨门女将》、《辕门斩子》等剧情,并且我祖父脾气也特好,又有耐心,从来没有重声重气的嫌烦。他曾说:“不要看戏台那么小,那上面什吗人也有,什吗事都唱,就像咱们这儿的人一样。会看戏的学戏里的好人,不会看戏的就看个红火热闹”。经他老人家的耐心讲解,我懂得了《哑女告状》中掌上珠誓死捍卫权益的坚强与执着;《周仁回府》中慷慨仁义的周仁为朋友两肋插刀;《铡美案》中忘恩负义的陈世美贪图荣华富贵而抛妻弃子……在小小的舞台上,人性的光辉总是压制着阴险,善良的举动必然感化了歹毒,光明的正义总是战胜了**。好心人必有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时的人也好,那时的戏也罢,总是透射出朴朴实实,没有肤浅的忸怩做秀,也没有肮脏的功利驱使,没有虚伪的叫好,也没有浮躁的鄙视。台上的演员们精心演绎,台下的观众们认真观看。

  谢幕了,豪爽大方的男人们就会三五成群的去打平伙吃羊肉,喝烧酒。居家过日子的女人们就会攀伴扯点布,买点醋。孩子们说是看戏,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想和大人去集市上见见世面,凑凑红火热闹,要么就是来解馋,炎炎烈日下满头汗水的,要是能花五分钱吃一根冰棍那就惬意极了,只可惜在那时这也是一个不小的奢望,孩子们们死缠着问大人要,有的大人则说:“不敢吃冰棍,吃冰棍肚子疼,老陈拿个扎驴针,噌噌给你狗儿的扎两针”,还有的大人编造谎言故意吓唬小孩儿:“冰棍都是拿马尿冻成的,你看那黄蜡蜡的,脏死了”,更有的大人狗血喷头的教训一顿:“把嘴喂成韭菜园子,还不知道想要啥,不在嘴上扇两打咋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愿望还是能实现的,也不枉来此一遭啊!

  转眼就到了下午,有些人留下来想看夜戏,喝着凉水吃点干粮眼巴巴的盼望着,有些人又攀伴回家了,一路上展示着买到的东西,谈论着戏里的角色,评价着演员的唱功,不知不觉就到了家门口,然后约好过几天再去。

  而今时代变迁,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DVD、电脑,有线电视入户了,宽带也走进千家万户了,定边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名家演唱的秦腔。但每当起会时,会上依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偌大的广场挤满了摆地摊的,山南海北的商客云集而来。虽然有马戏团前来助兴,还有KTV也来招徕生意,但戏台底下依然不乏铁杆戏迷的捧场。我以为看戏的肯定都是老头老太太,没想到还有打着遮阳伞的年轻人,还有嘻嘻哈哈的小娃娃。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定边人还是把戏看成生活中无法取代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生如戏,戏入人生。真正喜欢戏的人是善良的正直的,真正懂戏的人是睿智的豁达的,两者皆是的人生活中必然充满诗意。戏是生活的翻版,生活是戏的延伸。生活中,人们总会拿戏里的角色比对现实中的人,赞扬头脑聪明足智多谋的人,说他就是诸葛亮;称颂明辨是非铁面无私的人,说他就是包龙图;批判喜新厌旧薄情寡义的人,说他就是陈世美;痛骂心狠手辣蛇蝎心肠的人,说她就是苏妲己……

  过去的定边人,虽然过着朴实的穷苦生活,但他们的心是热火朝天的,他们的生性是淳朴善良而又诚实厚道的,就像他们脚下的那片土地不矫饰不张扬,他们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们追求的幸福是没有止境的,一辈辈的定边人为此而努力了拼搏了也苦尽甘来了;而今的定边人,虽然享受着幸福生活,但依然在努力的奋进着创造着更加美好的前程,描绘着更加宏伟的蓝图!

  响彻在定边土地上的秦腔,就像一场场保墒雨滋润着定边人的精神世界,一代代定边人从秦腔里传承的是一种的精神,既有勤劳朴实、坚强不屈,也有乐观豪迈、奋勇拼搏,还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