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90|回复: 0

[亲子教育] 莫让孩子生长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9 09: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妇联向记者透露第一部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已经起草完成。全国政协委员、妇联副主席甄砚也在两会上提出了设立《反家庭暴力法》的提案,这预示着中国在反对家庭暴力工作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说明了家庭暴力问题的严峻性。据全国妇联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在家庭暴力中,还有一个我们需要引起重视的就是生活在这些暴力阴影下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我们来看《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书中的案例:

2002年,某大学发生了一件奇怪的盗窃案,在刚开学的两个月时间,一新生女寝室频繁被盗,被盗次数达20余次之多。更奇怪的是,被盗钱物每次价值均在百元以下,被盗物品仅仅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牛奶、水果、内衣内裤、零钱等,而放在寝室的大额现金及银行卡、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却没有过遗失现象。

接到报案后,学校工作人员到案发寝室了解情况,寝室一共有学生12人,且人人都称被盗过,似乎是外人所为。但过了两天,案发寝室的一名叫小芸的学生,来到学校政工处举报了同寝室的另一同学,声称自己有几次回寝室,曾看见她神色慌张从寝室里出来。过后不久,学校即收到了那位被举报的同学写的悔过信。就在学校以为真相大白时,被举报的同学却矢口否认自己有偷盗的行为,更是声明从来没有写过悔过信。

最后经过学校的调查取证,确认了小芸才是真正盗窃寝室的人,并处心积虑地嫁祸到自己的室友身上,在她的抽屉内找到了所有被盗窃的东西。调查的结果让学校很震惊,因为小芸在学校里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是什么原因让公认的好学生走上盗窃的道理呢?

小芸的回答更让人意外:她说,她从不缺吃少穿,她不需要偷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花销。她偷东西,仅仅是为了娱乐自己。因为她总是对身边的人无法产生信任感,甚至充满敌意。而这种对他人的敌意,是从小耳闻目睹了母亲所受到家庭暴力和别人的歧视。

小芸的母亲贤惠能干,和蔼可亲,是小芸最亲的人,但因为身材矮小,五官看上去有一些不协调,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轻视,而这其中小芸的父亲是伤害母亲最深的人。

小芸的父亲因嫌弃妻子长得丑,从不顾忌妻子的感受,长年在外寻花问柳,风流成性,后来因感染性病失去了性生活能力,但从此之后更加心理变态,变本加厉地虐待小芸的母亲。未成年的小芸经常看到父亲的暴虐,母亲的软弱,心底积聚了太多抹不去的阴影。甚至有好几次,她还撞见了父亲用暴力把母亲衣服脱光施虐、不堪入目的场面。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完整,小芸的母亲选择了隐忍。

在上学后,小芸一直发奋读书,期望考上好的学校后以自己的能力离开她令人窒息的家。但优秀的成绩不能抹去小芸心中的阴影,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些嫉妒的同学把母亲的相貌作为攻击自己武器,于是小芸开始报复。

从初中开始,不管是邻居,还是同学,只要小芸觉得谁看不起她,她就偷掉谁的心爱之物。而每次盗窃的成功,都会带给她报复的快感。随着这种偷来的藏品越来越多,心情也格外愉悦,最后只要小芸的心情稍有不顺,便就开始朝别人下手,直到大学的盗窃事发。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芸的这种病态心理属于偷窃癖,从但法律的角度,小芸却未能摆脱惩罚。事发后,小芸受到学校严厉处分。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的她,一个月后发展成为严重的抑郁症,最终被家人送入湖北省脑科医院治疗。

这个悲剧的发生是值得引起大家关注和反思的,谁应该为这个悲剧负责?我们又应该怎样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的作者之一孙云晓研究员认为:

一、让孩子远离家庭暴力的阴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虽然这些年来,反对家庭暴力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反对家庭暴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积极关注身边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及早通过《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让每个孩子远离家庭暴力的阴影。

二、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保障,家庭暴力是摧残孩子健康心灵最恐怖的帮凶。每个家庭施暴者在举起自己暴虐的手之前,要考虑到这不仅是在宣泄自己的愤怒,更是在破坏孩子的精神家园,摧毁孩子健康的心理。而每个受害者抱着为了家庭和孩子而选择隐忍的态度都是愚昧的,当面对家庭暴力时,我们要及时说“不”,通过妇联、公安机关等相关机构及时制止这种暴力行为,要避免孩子生活在充满家庭暴力的环境,避免孩子亲眼目击家庭暴力所带来的精神创伤。

三、学校老师要成为保护孩子健康心理的有力屏障

如果一个孩子失去了最重要的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那么学校就成为孩子健康心理最后一道防线,老师就是吹散孩子心理阴霾的春风,同学就应该成为温暖孩子心灵的阳光。所以学校老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需要去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积极沟通和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确保孩子在学校找回对他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避免学校成为孩子二次心灵伤害的场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