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42|回复: 0

[文学天地] 追忆——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6 21: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忆——桥

口萧忆

黄昏,日渐西下的暖阳柔和地铺撒在老榆林的上空。榆阳河边的垂柳,高昂着挺拔的身姿,朝着西边无定河肃穆地张望。我从上郡路出发,修长的身影在身后显得格外的矫健。下午行驶在马路上的车子明显的少了很多。人们三五成群缓缓行走在滨河公园上,爽朗的笑声不时在空气中散发了开来。无定河边嬉闹的儿童,在沙滩上跑来跑去。我早已沉浸在这片和谐美满的气氛当中。不知不觉,我的脚步已经前行至永济桥边。漫步在庄严夺目的永济桥上,远望西沙鳞次栉比的楼层,心中不免生起来些许的愉悦。是啊,随着榆林经济日渐强盛,榆林已经成为了世人最骄傲的明珠。俯视脚下涓涓流过的无定河水,心中思绪起伏蹁跹。永济桥位于肤施路南端,是连接西沙乡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与南郊工业区的重要通道。桥长 188.2米,宽28米。远远望去,像一条五彩的虹桥,驾驭在无定河的两端,气势磅礴。可是,就在我转头的一瞬间,我脸上全部的喜悦,瞬间化为虚有。我的神经紧张了起来,周身像置身在冰冷的冬天一样,毫无生机。躲藏在永济桥旁边的老广济桥,像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孤独的**在无定河上空,两眼溢满失落的神情。没有人,欢喜地观看它过去翻滚的伟业,它似乎对人们这种近乎卸磨杀驴的作风表示极度的鄙视。我长长出了一口气。我们真的忘掉了它曾经的功勋吗?永济桥,就称响岔桥,俗称南桥。建筑年代不详。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均有修葺。永济桥为砖石结构,三孔石拱桥,长30米,宽5米。旧时后为通向西北的重要通道。无数的商人曾奔走在期间,为丰富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作出杰出的贡献。而如今,但年繁华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桥上一株株野草随着柔风的轻抚,滑动着一圈圈优美的弧线。

我的脚步已经前行至榆阳河畔。河边青翠的柳树拖着修长的秀发,在榆阳河边惬意地梳洗。身后藏匿着历史记忆的老人,蹲坐在凌霄塔下,三五一伙地玩着纸牌。而就在他们身后,榆阳桥的身影已经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化作虚无的云烟,在记忆的通道中虚度光阴。最早看到榆阳桥的照片,是在克拉克探险队的《穿越陕甘》一书中。在中国近代科学探险史上,美国人克拉克(R.S.CLAERK)率领的探险队“功绩”并不卓著。但是,他们在1908—1909年间穿越陕甘的综合考察中,不仅在短暂的时间内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还留下了黄土高原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影像。1908年5月,克拉克坐火车来到太原。5月27日,穿越陕甘的探险行动正式开始实施。当他们的步伐前行至榆林的时候,用相机记录下来了穿越陕甘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这张照片,恰好将榆阳桥和榆林老城墙完美结合起来。照片被克拉克命名为“榆林南门外的马市”。这是我在照片上第一次清晰地观察到榆阳桥生前的身影。照片主体为榆阳桥北边繁闹的马市,背景是榆林高大的城墙。那时候,榆林城墙墙体保存极为良好。

榆阳桥(原称玉砚桥)位于榆林南门——镇远门外300米处,属于半圆三拱石结构,横跨榆阳桥上。宽约8米,长50米。桥北附渡槽,引水西流,灌溉城西南土地,这就是著名的“水上桥,桥下水”。据考证为明万历年间延绥镇巡抚吕雯所建。桥面原设青石栏杆,后来修葺时换做砖栏。榆阳桥桥东原立清康熙皇帝题“两守孤城,千秋忠勇”石碑一座。后老百姓称之为“儒将风度大将才”的清朝左宗棠得意门生刘厚基(1840—1877)建亭保护石碑,名为“御碑亭”。碑亭在文化大**被毁。关于“两守孤城,千秋忠勇”的故事,民间传说有很多个版本。而康熙帝微服私访的版本最为流传广泛。相传,有一年,康熙帝微服私访至九边重镇榆林,天色已晚,城门已关。于是康熙就叫随从向城墙上面守兵战士高呼开城。镇远门上的两个守兵对着城墙下面说时候已到,任何人不得入内。康熙帝急了,大声说我是今朝皇帝。守兵听后笑着说,如若是当今皇帝,那就更应该遵守规定了。康熙帝大喜,回京后题写“两守孤城,千秋忠勇”以嘉奖榆林城守城将士。2009年,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进一步美化榆林城市环境,榆阳桥永远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结束了它一生光荣的使命。榆阳河边的垂柳,却在新的环境中,更显朝气蓬勃了。在榆阳桥边老年人自发组织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失去榆阳桥后依旧显现在脸上温和的笑意。

傍晚的红石峡在余辉的映衬下,昔日“红山夕照”的美景完美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赤红的石头上,那些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在夕阳的光照下显得熠熠生辉。普济桥飞架东西,其势若长虹,刚劲威猛,铿锵有力。我轻轻驻足在桥上,微风过处送来的处处青草香似乎将我带进一个纯天然的大自然沟谷里,让我深情惬意,胸怀舒坦。毛乌素沙漠在远处静静地匍匐在红石峡上面,深情泰然自若,显示着一种欣欣然的舒适。我想,这不仅仅是三座榆林连接外边世界的石桥唯一保存极其完好的现状带来的宽慰,更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榆林人心中满怀的亲切。普济桥为青石结构的双孔曲拱桥。桥墩很自然地屹立在红石峡的两端。清同治年间,延榆道童兆蓉题有“力争上游”四字。桥东原有建桥石碑,碑西石壁上刻有“西夏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的字迹。《延绥镇志》有云:红石峡飞团电转,红影外浮。昔夏李继迁葬乃祖彝昌,胀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复引水其上。疑即此。而今,在榆林城北5公里头道河子有西夏王墓村,相传为西夏王室墓穴。而关于碑文,还流传着这样极富神话的故事。传说李继迁小时候,常到红石峡一带游玩。一天,他正在红山上游戏。忽然看见远处的石头上站着两个老头,一个长着白胡子,一个长着黑胡子。两人对着红石峡窃窃私语,指手画脚。生性灵动的李继迁好生好奇,遂前去**。老头说,此地藏龙卧虎,是块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山皆红石,夕阳下如现仙境,两岸飞团电转,红影外浮。谁家能葬祖先到此,其后必定飞黄腾达,行天子之事。山下有一泉水,云雾缭绕,时隐时现,乃蛟龙居处。每年二月二,蛟龙**,霓彩流虹。待到第二年二月二,李继迁前往,果见蛟龙**。遂将其祖葬于龙出之处,又引水其上,以防被盗。接着又将祖宗坟墓迁至黑山周围。后来西夏国建立,李元昊当了西夏皇帝,追李继迁为西夏太祖。李继迁赐此地名为红石峡,将龙穴赐名“蛟窟龙窝”。旧时,此桥为通向内蒙古各部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结合相交融的纽带。据普济桥不远处即为明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字镜远,南昌人)致力于延绥边防建设和蒙汉两族交融修建易马城(又称红山市)款贡城,镇北台。其中易马城就是为蒙汉两族人民互通有无,商业贸易往来修建。蒙人进入易马城的通道即为普济桥。

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 (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 (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 (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 (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船舶穿过障碍。桥可以打横搭在谷河或者海峡两边,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槛过下面的河或者路,让下面交通畅通无阻。相传,“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后来,人们便将这种建筑结构称之为桥。随着历史滚滚的烟云滑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桥的作用已经远远不指是一座桥建筑的基础作用,在它身上承载着的,是一种写满沧桑,写满厚重文化的载体。也许,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在崭新的新世纪建筑面前尽显苍老的桥建筑已经悄然退出我们的视线,悄然院里我们的生活,甚至,被活生生地拆迁抛弃。俯瞰华夏五千年醇厚的历史文化,“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德理念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扎根,演化为让世人仰慕的中华美德。而,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为人民服务”的桥建筑物,它带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这些……

我的目光又停留在榆溪桥,停留在更多的那些已经不复存在或者正在不遗余力地发挥其功能的桥建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