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黄土宏

[吃喝玩乐] 榆林季鸾公园旅游攻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党”
他说“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区之愿,在于是矣”。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卖”
他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私”
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盲”他说“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夹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张季鸾的确也与中国自由主义的象征性人物胡适相交相契。一九三三年春,张季鸾、王芸生、胡适之在北平一同吃小馆子。季鸾先生品评适之先生说:“适之先生好比龙井茶,总是那么清新。”王芸生则品评季鸾先生,认为他好比新泡的龙井茶,清新之外还有热。以胡适之为人为文的平实理性、宽容厚道和冷静渊博,以张季鸾为人为文的理路清晰、见解独到和热情洋溢来看,上述品评,绝非文人之间的互相吹捧,而是知人论世,一语中的。诚如吴鼎昌赠给张季鸾的诗所说的:“深交孰能忘其厚,久交孰能忘其旧;我何与君两忘之?日见百面如新觏!”
1941年5月,日军进攻中条山国民党军队,发动了中条山战役。日军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到处散布谣言,以混淆视听。国民党为转移国人的视线,也利用自己手中的新闻媒介,传播什么“八路军不愿和国民党中央军配合作战,乘机扩大地盘”等谣言。蒋介石还指派陈布雷请《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在渝分馆总编辑王芸生出来说说话。

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季鸾作为一名抱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报人兼政论家,曾以“三骂”社评闻名天下。这三骂分别是:



一骂吴佩孚。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打败军阀吴佩孚。12月4日,张季鸾在《大公报》发表《跌霸》社评,说吴佩孚“独霸一时,为迷信武力统一之一人”,“综论吴氏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



二骂汪精卫。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随即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大肆屠杀;11月4日,张季鸾愤然发表《呜呼领袖欲之罪恶》,他骂汪精卫“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则直罪恶而已。”



三骂蒋介石。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最豪华的美琪饭店,蒋介石与宋美龄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同日,蒋介石在报端发表声明:“今日得与最敬爱之美龄结婚,为有生以来最光荣、最愉快之一日……确信自今结婚后,从此可安心尽革命责任。”然而,第二天,一篇大煞风景的文字《蒋介石之人生观》出现在《大公报》的社评版,针对蒋氏“革命工作始于美满婚姻”的说法,张季鸾连声质问:“那些在国民革命中死伤的北伐官兵们,是否人人都有‘美满的婚姻’?如果有,为什么要拆散他们的婚姻,把他们推上战场?如果没有,那是否意味着他们全都虚度了人生?”。蒋介石虽对批评大感恼火,却对张季鸾的“国士”精神深感钦佩。

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公报》的世界性荣誉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
应当注意他所指的《大公报》“文人论政”的特点。即,《大公报》虽然具有国际媒体通行的商业经营的性质,但同时,它还拥有中国文人论政的深厚传统。所谓“文人论政”,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就是蕴含深重的伦理担当,即“对于国家社会负有积极的扶助匡导之责任”。这是从中国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习性中传承下来的道统,这就使《大公报》获得了一种在中国征服人心的力量,从而在形形色色的商业报刊中脱颖而出,臻于化境,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
就张季鸾自己的为文风格而言,他是“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这既是张季鸾对自己社评技巧的概括,也是其为文的基本宗旨。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季鸾为文为人是厚道的。但是,他的厚道,并非乡愿,并非无原则捧场。当为了公义,他认为必须批评时,他的笔锋又是很锐利的。如他曾撰写过三篇被人们称之为“三骂”的社评,曾经脍炙人口,风行国中。一骂吴佩孚,是1926年12月4日的《大公报》社评《跌霸》,文中说:“吴氐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酣畅淋漓,一语中的。二骂汪精卫,是1927年11月4日的《呜呼领袖之罪恶》,指斥汪精卫“特以‘好为人上’之故,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三骂蒋介石, 1927年12月2日发表的《蒋介石之人生观》社评,针对蒋介石因刚与宋美龄结婚而“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并“确信自今日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的说法,以犀利尖锐的笔触指出“蒋氏人生观之谬误”,“夫何谓革命?牺牲一已以救社会之谓也。命且不惜,何论妇人?”“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而极”。社评责问,以蒋氏的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的说法来论,南京政府军队有数十万,国民党党员也有数十万,蒋氏能否一一与谋美满之姻缘,俾加紧所谓革命工作?”
张季鸾骂吴、骂汪、骂蒋之时,确实保持着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和立场。他是无欲则刚, 独立不羁。惟因如此,蒋介石亦敬重他的这一气度,在张季鸾后半生一直与之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但是,正因为其与蒋介石私交甚笃,在西安事变当中,张季鸾先生写了一封公开信,以今日眼光看来,不无偏袒。事实上,也正因其超然姿态,以致《大公报》同时受到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两大对立主角的青睐。蒋介石在他的办公桌、起居室、卫生间各放置一份;而毛泽东说,他在延安经常读的报纸就是《大公报》。
张季鸾一生的文章议论,铸成了他那个时代的活历史。而当年的《大公报》,则构建了中国百年言论史上的重要篇章。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2 09: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展馆中有一块荧屏呈现出来的幻影成像,影像将季鸾先生的一生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来。据了解,季鸾先生漂泊一生,其家国情怀、故土情节甚浓,对故乡榆林尤为关心。他生前曾四次回榆林,对故乡怀有深厚的赤子之情。



影片中每个场景都有着不同的音乐,让人最难忘的是1934年,张季鸾回乡祭祖,为父母立碑。国民党驻榆86师师长井岳秀率部到榆林城南二十里地的三岔湾迎接张季鸾。进城后,榆林城内万人空巷,乡亲们争相一睹张季鸾风采,随后便撰写了脍炙人口的《归乡记》。场景逼真,活灵活现,让人难以忘怀。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